·
www.shige.cc
·
名誉站长:
诗阳
友情链接
诗刊首页
自动登录
注册
登录/短信
帮助
时代诗歌网首页
»
诗观纵横
《如何享受诗歌》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正文
青周
加入时间: 2007/08/13
文章: 42
时间: 2007-8-13 周一, 上午10:26
标题: 《如何享受诗歌》
《诗潮》之《如何享受诗歌》2007年4期
特约主持:张立群
编者按:
今年第三期《诗潮》“诗家论坛”首开“如何享受诗歌”专栏,引发全国诗学讨论之后,反响效果热烈,渐显争鸣之势。总言之,“如何享受诗歌”作为一个轻松、实在的话题,就在于越深入,越难以通过言说的方式企及。首次“如何享受诗歌”亮相之后,在网络也有反响,其中,“天涯”一署名“苏伊士三世”的网友尖锐指出:“不要把这类东西整得像哲学……”。
6月,食指、芒克、舒婷、陈仲义、林莽等大家来沈阳,临行前特意对本刊提出加大诗人参与、彰显个性享受比重的建议。本期研讨整体上循此路径,取得了意外的收效。为了更加明晰话题,本期将研讨的内容划分三个版块:其中,赵思运、刘洁岷、森子的“阅读诗歌”;张大为、邓程的“感受缪斯”;西渡、路也、安琪、李寒的“诗人自述”,都从切身的感受出发,其融合快乐甚至苦难在内的种种“享受”方式,超出一般意义上的想象界限,自然,也增加了主持者的信心。因此,在 “唯观点是举”、尊重“沉默大多数”的前提下,本刊衷心期待更多有见地的“享受”能加入这一论坛当中来,本刊将陆续播放这些不同的声音。
赵思运 (山东菏泽学院教授、诗人、评论家)
刘洁岷 (《江汉大学学报》编辑,诗人)
森 子 (诗人)
张大为 (天津社科院副研究员)
邓 程 (北京大学文学博士)
西 渡 (中国计划出版社编辑、诗人、评论家)
路 也 (华文青年诗人奖获奖者、新世纪十佳女诗人)
安 琪 (《诗歌月刊·下半月刊》编辑,诗人)
李 寒 (《诗选刊》杂志编辑,诗人)
寻找诗中的那把“利斧”
●赵思运
卡夫卡说过:“我们需要的书,应该是一把能击破我们心中冰海的利斧。”那么,这把“利斧”到哪里去寻找呢?当诗意离我们越来越远,当人们都在物欲之中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和灵魂,当生命的毛茸茸的质感被僵硬的物质、技术和理性打磨得过于平滑的时候,我们必须重新找到生命的诗性,看到诗意的光芒!而生命的诗性和诗意,就是卡夫卡所说的“利斧”。
但是,大量的非诗歌界人士在齐声尖叫:新诗越来越远离了读者!事实上,大部分都有强烈的阅读欲望,不过,他们又普遍对新诗感到迷茫:“读不懂!”
那么,什么叫“读得懂”?传统的阅读经验对于新诗或许是无效的。诗歌有多种多样,阅读诗歌,可以读思想,还可以读情感,读情绪,读意象本身,读语言本身。诚然,舒婷的《神女峰》带给我们思想的享受,韩翰的《重量》带给我们思想的震撼,然而,还有更丰富的内容在诗歌中蕴藉着,比如,海子《黑夜献诗》的绝望情绪,泰德·休斯《马群》富有质感的意象本身,北岛《履历》生存的荒诞,陈东东《点灯》的语言魅力,叶辉《一个年轻的木匠》生活的体悟,伊沙《结结巴巴》的语言快感,西川《体验》的直觉,诗歌所容纳的东西太丰富了。如果仅仅以“清晰的思想”来解读诗歌,无疑削足适履,捉襟见肘。以“思想性”为背景的所谓“深度”是作者和读者的共同幻想。如果以此要求诗歌的话,会发现大量的诗歌没有思想深度。其实文本深度是一个幻觉。我们对于诗歌要求的太多,而且很多时候远离了诗歌本身的承载。如果换一种角度和思路,把生命感觉和灵魂放进去,就会触及到诗歌内在的血肉。这种生命和灵魂的尖锐力量,正像卡夫卡所说的“利斧”,破开的是思想的坚壳,释放的是生气盎然的生命感性。这才是“诗性”阅读。
诗歌的阅读,应该放弃纯粹理性的、纯粹思想性的解读,回到诗性阅读的立场上来,回到各种生命感官的开放立场上来。诗歌是非常独特的文体,它最富有情感性、想象性、象征性,诗歌的艺术世界与我们生活的物理世界有着巨大的异质性,或者说它是一个超现实的艺术空间。所谓“诗性阅读”,就是尊重诗歌特质的阅读,尊重诗歌的情感情绪性、想象性、象征性、超现实性。这些特质都具有弥散性,非直接言说性。正确的阅读应该是,把所有的生命感官打开,暂时放弃思想的预置,面向诗歌意象本身和语言本体,在对语言和意象的专注探触与重新体验中,得出“思想”或者引发你的生命情感、情绪,甚至莫名的激动。
一首真正的诗应该是铁质的而不是苍白无力的,它像一块孤独而沉默的石头,当我们触摸它时,它会以饱满有力的棱角残酷地割破你的皮肤,锲进你的肉体,镇痛你的灵魂,让你感觉到生命意志的力量,让你感到在这异化的现实中只有面对真正的诗篇才能感觉到自己生命的真实。而我们的灵魂,只有经常藉着诗歌“利斧”的敲打,才能保持健康的原色。
诗歌也许是什么,以及我们享受诗歌的原由
●刘洁岷
诗歌通过语言呈示了我们经验中的一些元素,这些元素在“诗歌”的显影液中激起我们在心灵的惊悚与感慨——持久而漫长。那幽暗中的一闪,犹如电光石火、云雾消散,人间的万象百态幻化为一片绝世的如画风景。“如画风景”的意思就是一草一木都好似人为的,黄山、乌镇、嘉峪关、索溪峪,还有市井众生、农耕田园都被怀疑是巧夺天工。也可以说,诗歌语言为我们廓开了另一个生命的时空,它与我们实体生命的时空互为镜像,在这个时空镜像中,我们的生命在运动、生长,似乎具备了一种抽象的本质。
对于“诗歌”而言,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只充当了等值的“词根”。诗歌尊重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客观性,但又以显在或空缺的方式饱含情感。诗歌语言须清除语言中的文化的、世俗的尘垢返璞归真,不过有时却以杂糅混沌的方式模拟现实。诗歌的音乐性体现在语调、语势和语气上,伴以语言的内在的节奏,诗歌可以通过任何题材获取超越其本身的意义和纯粹的音乐似的愉悦,从中我们能寻觅到“天籁”与“狂喜”的影踪。诗歌的绘画性在汉语的象形字中体现得尤为鲜明,其视觉的逻辑与装饰性使得诗歌的语言世界妙趣横生。
作为通过诗歌阅读,我们慢慢会体会到一些经验——身体的、智性的或情感的——是小说、散文、随笔甚至书信、日记都可以加以利用但无法充分提炼的东西。诗歌不是梦也没有精神病的征兆,诗人的创造,在得言忘意与得意忘言之间循环不已。
话说到此,我忽然想到我为什么要以这么学术的语言来谈论有关“享受”的话题?恐怕我还是意识到谈论诗歌还是选择这种严肃而有点笨拙的话语为好,因为领略诗歌尚需要一点耐心与排除那种对表象化的快感的追求。以下我倒是可以拈一个小的例子——
在我女儿5岁多的时候,我有一天无意间和她谈到“死”的话题。我指指鱼缸,问她金鱼会死吗?她说会,一离开水就死。我问她苹果,她说她一咬就死。我再问她勺子和烟灰缸,她说不会。我奇怪,她回答我说“没有眼睛的东西都不会死”。于是我女儿的谈话被我写进诗中,成了我诗《我的女儿我的老师》的素材。诗人的日常行为就是面对杂乱无章的情绪、声音、场景等等找到它们的非推论性的秩序,为人类感知自身战胜自身并热爱生命找到宗教般有说服力的理由。
如果说享受,那可以说诗歌在最可能乏味的所在让我们领略到了无穷的乐趣。
快乐的资源在减少
●森 子
如果说写作是诗人享受诗歌的最佳方式之一,那阅读就是将这种方式扩展到更深远的背景中,使语言成为生长中的永不满足的生命欲望。虽然“世界与它的快乐资源在减少”(尚塔尔·托马),痛苦正在变为忍受和无意义,但享乐的诸种暧昧仍在现实中大行其道。“哪个更值得,是廉价的幸福还是昂贵的痛苦?不,但是,哪个更值得?”(陀思妥耶夫斯基)
在怀旧的语调中,阅读仍是想象力的培训基地,只有通过阅读才能使文学传统、诗歌精神成为创新的源泉,现代诗歌本身也成为诸多传统中的一员。
阅读就是包容矛盾,认识、理解世界又不满足于眼前的世界,诗人在包容的混沌中抽出自己的丝线,其美妙恰似挣脱束缚的瞬间,遥远星际间的一个眨眼,彩虹的弧度,似曾相识却在新的空间和运行体系中。如法国作家阿尔托所说:“让我看到自己做一些自己以前不敢做的动作,听到以前我觉得怪诞的愿望正在形成。在正常与不正常之间的严格交替中,我补充进‘超正常’的方式。”
一方面,我受惠于阅读;另一方面,我在阅读中拒绝,抗拒廉价的愉悦和批发生产的思想及心理和生理的连锁反应。其实,我更多地是反对自己,欲望的重造,翻来覆去,随手也改变个人的编年史,在此意义上,每个读者都是作者,至少是一种补偿。
诗歌作品在阅读中完成或总是有待于完成,谁是作者?这也是个有待被重新评估、再发现的问题。如果阅读不仅仅是享受(被动的),也是对创造的改写,那我们都参与了对历史的编撰、校对、注释和文学传统的构建工作。
如此,我便无须洋洋得意地认为自己是唯一的。不,我也可以改变方略:我是多维的,球体的,棱形的,扁平的,可笑的,旋转的,分裂的,诚实的,虽然诗歌不以诚实见长,也不以自我解释为乐。
反对读者,前提是他存在或曾经存在过,对我有期待,有要求,构成威胁、诱惑或限制,这个人就是我,无数个我——并不是可靠的自我的复制品,他们站在我的对面或对立面,他们才是眨眼睛的作者,我被充分或不充分的条件所“享受”。直到我承认,我是个“口头的物质主义者”(瓦雷里),并不由于盲从而屈服于语言,隐喻之门终于打开了。
诗歌:被“享受”的本质
●张大为
初看起来,“如何享受诗歌”是一个比较轻松的话题。但仔细想想,也不完全是这样。诗歌之所以能被“享受”、它所能被“享受”的部分,可能涉及到对于诗歌而言是本质性的东西。
一个东西之所以能被享受,那是由于我们对于这个享受对象拥有了某种自由而又感性轻松的地位,它整体上能够处于我们的把握之下。当然不是所有被把握的东西都可以被享受。可以比照着诗歌与小说的情形来看待这个问题。
对于诗歌而言,对于它的享受,是在阅读的完成之后,尤其是在它整体上转化为一种记忆之后。这对于中国古典诗歌而言,尤其明显。人们大概都有这样的经验:对于古典诗歌,只有将它熟读成诵之后,才能更加完整地体味它的妙处,也才能更加轻松愉悦地掌握并享受它。新诗在这方面与古典诗歌相比有它的不利因素,但总的说来,基本情形和基本道理并无不同。这时,人们可以随意地从记忆中捞起一段爽滑的语言的金链,将它放置在意识的阳光中去吟味、去享受,不必从头开始,不必有思想负担。这种随意性正好体现着心灵之于它的自由度。这时,理性和思考的成分是很少的,确实更多的是一种感性的“享受”的情形。
对于小说而言,对于它的享受则更多地存在于阅读的过程中,存在于局部性的阅读经验当中,如它的曲折的情节,它的优美的片断等等。但是对于小说的阅读,更重要的也是更多的情形是需要不断的理性的加入,是需要不断地通过思考,将它总体上把握为某种观念性的东西。当小说阅读完成以后,可以整体上加以把握的是那些可以被理智化的东西,是可以纳入概念性的表述的东西,如主题思想、艺术结构等等,而最初被我们所享受的那些可能更接近于诗的成分则破碎了、暗淡了,退居次要的地位甚至是被遗忘了。而这些可以被理智加以整体把握的东西,多数情况下,并不能给我们以享受的感性愉悦。
因此,诗歌本质上是一种更加倾向超脱理性和思想的把握,尊重单纯的内在经验秩序、内在经验品质的艺术;而小说则力图将这一切赋予一个公共化的可以被理解、被交流的思想的秩序。而只有我们的心灵的状态能够整体上适切于这种本质状态,才能谈得上对于享受对象的轻松自由的把握,也才能谈得上对于它们的真正享受。由此看来,小说包含了一种“享受”的悖论——这种悖论不是因为篇幅而是因为心灵的矛盾,也可以说,小说根本上大概不是一个被“享受”的东西;而诗歌,至少是一部分诗歌,是可以被“享受”的,根据一种叫做“寓教于乐”古老训导,它某种程度上也是需要被“享受”的,在这种被“享受”的过程中,体现和完成着它自身的本质。这也意味着,小说与现代的复杂心灵相对应,而诗歌则是一种更古老的纯朴心灵的产物。这当然也是现代主义以来的诗歌比较难于成为“享受”对象的原因。
感悟缪斯与诗歌相遇
●邓 程
我是中国人,我不信上帝。我不知道,如果没有诗歌,如果生活中永远消失了诗意,人生还有什么意义?
我接触的第一首诗就是唐诗《春晓》,那一年我不到十岁。有一天早晨,看到地上满地的落花,原来昨晚下雨了,我马上想起了“花落知多少”这句诗。原来这就是“童而习之,白首亦莫能废”的唐诗。
我高中的时候到长沙去,坐车过湘江大桥,正是黄昏的时候。路灯还没有亮,从车窗外,可以看到湘江上渔船点点的渔火。我马上想起“江枫渔火对愁眠”的诗句。在这种诗情画意之中,车子静悄悄地开过了湘江大桥。
我读硕士三年,日子不太好过,但也有例外。记得有一次,雨后,在山腰漫游,就蓦然心中跳出这几句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真是好诗。这时就觉得,原来这就是人生的意义。
九一年,我大学毕业。重庆是一个山城,我们的宿舍在山脚,山上还有一个宿舍。有一天,也是傍晚,站在窗前,看着上面的宿舍,突然想起李商隐的诗句:“碧海青天夜夜心。”这才明白李商隐的诗的主题是孤独。后来我又无数次想起这句诗,只是再也没有那种突然相遇的感动。
我想起我去打印,小学毕业的老板见到纸上有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她说,这首诗好。她说,真的是那样的呢,回去以后,好多人都不认识了。我听了以后,真的为我们的唐诗而感到骄傲。
新诗至今还没有产生能震撼人心的伟大作品,这和新诗的时间以及时代思想有关,人们也许现在还没能像享受古诗一样享受新诗,但我相信,迟早有一天,这个时候会到来的。
为诗而醉……
●西 渡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荷尔德林晚年写下的这行诗经由海德格尔的阐释,如今已广为人知。在海德格尔看来,作为行动的“诗”乃是人之栖居的基本能力,正是“诗意使居住成为居住”。在海德格尔的表述里,“诗”是与人的本质相联系的,人的存在要以“诗”为前提。
海德格尔对“诗”、“诗意创造”的关注是基于他对形而上学和现代技术社会的批评。形而上学的二元对立思想割裂了人与世界的统一,它把人作为主体放在世界的面前,又把世界作为对象放在人的面前。现代技术社会则是形而上学的物质化,它从制度和社会层面完成了对人的剥夺和异化。世界成了人征服的对象,人们测量之,评判之,奴役之,而这一过程的反向作用力反过来又构成对人的奴役、剥夺、侵占和削弱,人从此失去了人性,“变成了用于高级目的的人的材料”。实际上,人与世界的对立,并非完全拜形而上学所赐,它与人的意识是相伴而生的。人的意识的获得,是以人从世界撕裂作为代价的。一只猫,一匹马,一条狗,一棵树,一条河,一座山,我们周围的万物无不安处于一种永恒的状态中,它们和世界共存于一种原始的同一性中,并且永远不受死亡的威胁。人从世界中分裂出来,从此傲视万物,但他也因此永远承受着钻心的分离之痛:人和世界的分离,人和人的分离,人和万物的分离……死成为这一分离之痛的难堪的见证。形而上学的二元对立加剧了这一分离之痛,把它放大到一种极端的状态。
然而,从这一分离的状态中,诗人站起来,向我们指示出拯救的途径。诗,就其实质来说,就是对人的这一分离之痛的救赎。读和写,作为一种“诗”的行动,在我们和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以使我们跨越那把我们和世界分裂开来的鸿沟,回溯生命的源泉,重新恢复我们和世界的原始同一性。要实现这一拯救,必得依赖于意识的转向。海德格尔说,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拯救。人的意识既是把我们从世界撕裂的力量,但同时也是救赎的力量。当意识抛弃了对世界的征服态度,以爱和谦卑的态度去应答万物,顺应万物的呼唤,世界就向我们呈现出其本真的诗意,并把“人”和世界重新联结为和谐的一体。在我们称之为“诗”的状态里,人和物的对立消失了,物和物的界限被填平了,人和人的隔绝得到了爱的沟通。“我”向着世界敞开,世界也向着“我”敞开,“我”和世界重新彼此接纳,成为一对彼此深爱的新人。“敞开”,就是从“征服”和“使用”的奴役中解放出心灵和我们的感性。这是一种回到母体,回到诞生以前的幸福体验。生命于此重新领悟了自由、陶醉、忘我和宁静,体验到那照耀万物并贯彻万物的光辉朗照、光明澄澈的爱……这一境界有点类似于性的极乐体验,但根本不同的是,与性的体验相联系的是意识的短暂迷失,而与诗的体验相联系的却是意识的澄明和充盈。瓦莱里说得好,“多好的酬劳啊,经过一番深思,/终得以放眼远眺神明的宁静”。一首伟大的诗总是把读者引入这样的澄明之境。在此,我们的心灵既吞吐万物,包容宇宙,又完全溶解于宇宙,渗透于万物,与万物平等而同一。这一境界中,神成为人的尺度,人性被期待并向着神性提升。——所谓神性不就是一种无所不包而又无所不在的澄明的意识吗?在对人的分离状态的反抗中,人类写出了多少伟大的诗篇!阅读诗歌,就是去分享这样一种神圣的、令人沉醉的、没有限制的欢乐……
于此,我相信诗歌是一种伟大的理解的力量,它护佑心灵的和谐、自由和解放,帮助人类实现自身的完善和完成。
只要人类向善的心灵不灭,诗歌就会永远引领我们仰望天空,倾听来自四方的消息,庇护我们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我诗故我在
●路 也
在南达科他州一个小镇的汽车旅馆住过一夜,一进房间就看到桌子上端端正正地摆放着一本《圣经》,后来在佛罗里达又住过几家或大或小的旅店,拉开房间里床头柜或写字台的抽屉,无一例外都会发现有一本《圣经》。美国的很多星级酒店房间里不给客人配备牙刷牙膏和梳子,但却不能不配《圣经》。当时我想,除了《圣经》之外,其实还可以给每个房间配上一本诗集,可以是惠特曼的,可以是狄金森的,也可以是其他美国优秀诗人的。我一边这么想着的时候,一边就意识到人家布罗茨基早就提出过这样的建议了,他认为在汽车旅馆里《圣经》既然不嫌弃跟电话号码簿为伍,那么《圣经》肯定也不会反对跟一本美国诗歌全集摆放在一起。布罗茨基还建议把诗集摆放到柜子上、壁炉上和窗台上,甚至还可以摆放在药店里作为治疗精神和心理的药物出售,他想让诗歌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设想,如果大家在路上或单位里见了面,用一句两句相关的诗来打打招呼会不会很有趣?吃饭时则可以背上一段与庄稼或美食有关的诗,比如,吃白菜可以想起苏东坡的“白菘类羔豚,冒土出熊蹯”,吃豆腐可以想起陆游的“洗釜煮黎祁”之句,在咖啡馆喝咖啡的时候,则很容易联想起T·S·艾略特的名句“我用咖啡匙量走了我的生命”,一喝酒或许就是“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了……进一步联想吧,在婚礼仪式上,不要说那么多祝贺的俗套话,干脆就一首接一首地诵读古今中外的爱情诗,像叶芝的《当你老了》和聂鲁达的《你的微笑》都是很合适的。至于墓志铭也可以用诗来写,可以是类似顾城《墓床》里那样的句子“人时已尽,人世很长 /我在中间应当休息”。
在我的学生时代,“聊斋志异研究”选修课期末考试,要求写一篇论文,到了临交论文的前一天夜里,我还是没能写出来,夜越来越深了,最后我狗急跳墙地写了一首诗出来,题目叫《冬夜秉烛读聊斋遥寄蒲松龄先生》。第二天大家走到讲台上去交论文,我不敢看老师,低着头红着脸,怀着豁出去的心情,把诗当论文交了上去,自己的脸皮真是太厚了。意想不到的是,这门课最后竟然通过了,成绩还不错,老师宽广博大的胸怀让我感念至今。如果,我是说如果,所有写不出论文来的学生都被允许以写作诗歌代替写论文,那上学读书就真的成了一件很快乐的事情了。
有一天我走过一个正在施工的生活住宅建筑工地,看到悬挂得跟脚手架同高的大幅标语上写着口号“建优质工程,树千秋丰碑”,我想如果改用诗歌来写这标语该多么好,可以写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也可以写成“筑室百堵,西南其户”,那样的话这个到处都是水泥钢筋混凝土的乏味地方就诗意盎然起来了。
我的一个朋友经常被她的顶头上司——一个跟农村生产队小队长一般大的官——所欺负,遭受不公正待遇,每当这时她都要打电话来向我倾诉,有一次说着说着还引用了布罗茨基的著名诗句来表达她的心情:“……自由/是你忘记如何拼写暴君姓氏的时候。”
其实,只要愿意,生活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里都可以充满诗。
有何享受可言,诗歌意味一切
●安 琪
诗歌对我有何享受可言?这个话题如果放在2002年我还在福建时也许我会喜滋滋地一挥而就,那时侯,诗歌确实是享受,那种一泻千里的创作激情和日日新的创作技巧,那种投稿出去很快得到回音的兴奋,那种在小地方被介绍为“诗人”的虚荣满足……套用这次命题所言,诗歌确实可以用来享受的在福建,在漳州。
而今天,诗歌于我已是一种苦役,当我对着电脑苦思冥想却一字无成,当我一遍遍写出某一句话又一遍遍删去,当我一放就是一个月一首未写,当我……一句话,创作的衰退使诗歌这根鸡肋在我的脑中因存放日久而有变质之嫌。我已经不想没有进步地维持原状进行写作,另一方面,我对诗歌产生了一丝怀疑,相对于小说等其他文体呈现出的波谰壮阔,诗歌是不是太小儿科了。
因为,任何一个对文学没有把握的人,都可以涉足诗歌这块领域,并以口语写作自居地在诗歌界享有蔑视一切的权力。这一切,到底是谁赋予的?
诗歌,是一块多么容易让不学无术者登堂入室的地盘啊,它的标准之混乱和无序,使正直的诗人感叹并且无可奈何。任何一个有良知的诗人都会因为忧心忡忡而无暇享受。
诗歌在今天也变成了某些人掌握话语权后进行施暴的领域,他们指鹿为马或拉帮结伙为自家兄弟造势却视优秀诗人而不顾,他们在他们编撰的文学史上罗列出一大群他们的狐朋狗友,令优秀诗人感受到一股激荡的不平之气。作为一个诗歌编辑,我经常这样提醒自己,你在选稿上是否做到了相对公正?
对于一个企图有所为的人,享受是一个奢侈的概念,他/她不断奔走在通往诗歌的路上,如果奔走是一种享受的话,那么,你可以说,他/她享受了。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时代诗歌网首页
»
诗观纵横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第
1
页,共
1
页
论坛转跳:
选择一个论坛
【诗网荐读区】本区主要登载推荐作品,如果您要发表作品,请在自...
----------------
原创诗作
驻站诗人
当代诗话
诗坛快讯
【自由原创区】本区为开放式的诗歌创作交流平台,欢迎您在本区的...
----------------
新诗发表
当代诗人
诗文博谈
诗界动向
【早期专栏区】本区早年曾经开发成诗网的专栏区,为诗歌创作发挥...
----------------
诗网集萃
诗作专栏
诗观纵横
当代诗潮
现代诗坛
古典诗坛
外国诗坛
【早期资料馆】本区早年曾经开发成诗网的诗歌资料馆,现保留为怀...
----------------
诗歌理论
诗歌历史
诗歌流派
诗歌评介
古典诗文
域外纵横
综合资料
【诗刊编辑部】《网络诗人》《时代》《信息主义》《名家》和《橄...
----------------
期刊发行
站务公告
投稿事宜
读者来信
【链接总目录】友情链接网页服务导航
----------------
网址提交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版权所有 © 时代诗歌网络公司 《时代诗刊》编辑部 《网络诗人》编辑部 Copyright © The Poetry Times, Inc.
(English)
名誉站长:
诗阳
友情链接
诗刊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