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誉站长:诗阳   友情链接   诗刊首页 
登录会员名 密码 自动登录 
注册注册 登录/短信登录/短信 帮助帮助
时代诗歌网首页 » 诗观纵横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当代诗歌批评及相关问题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正文
南海思晓



加入时间: 2007/08/12
文章: 74

文章时间: 2007-8-12 周日, 下午1:12    标题: 当代诗歌批评及相关问题 引用回复

【作者】张柠

多年来与“诗坛”没有联系,也从不读公开发行的诗歌刊物,只是偶尔读读国内外诗人的诗集,翻翻各地寄来的民间刊物,也会经常到诗歌网站转一转。我觉得诗歌圈子就像一只从火里拿出来的萝卜,外边冰冷,里面还很热和;外面好像没动静似的,钻进去就会烫死。

收到编辑发来的电子邮件,内附最近发表过的《诗坛为何流派众多好诗难觅》一文,邀请参加争鸣,读了之后引起了我对诗歌和诗歌批评的一些思索,和该文作者一样,我也想写出来“求教诸位关心诗歌的朋友”。

1

《诗坛为何流派众多好诗难觅》一文开始就批评说,当代诗歌流派很多,但没有好诗;进而指责流派是批评家和差诗人合伙造出来的,为的是写文学史、进文学史。问题看上去挺尖锐的,但由于缺少具体所指,让人读了犯糊涂。

没有好诗歌的原因只有两个,一是没有好诗人写出好诗,二是没有好编辑去发现好诗。诗歌稿件首先是寄给编辑,而不是寄给批评家,好诗都不见了,编辑干什么去了?或者当代压根儿就没有好诗?那编辑就要下岗了。另外,好诗的标准是会变化的,除了诗歌内核中有永恒的诗歌精神之外,还有每个时代诗人及其形式的独特性。好的编辑如果不能跟上这种时代变化,不能保持感觉器官的敏锐性、对词语变化的敏锐性,整天迷恋于“床前明月光”、“秋风像一把柔韧的梳子”之类的,就有可能把当代的好诗漏掉。

至于诗歌批评和诗歌史,跟诗歌文本的确是密切相关的,但却又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东西。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作为传统人文学科或者精神学科的一个部分,它指向的是一种“经验体系”或者“知识体系”,而不是具体的经验。文学创作是非常独特的、不可重复的个人行为 (措辞行为),而文学史追求的是规律性的东西,也可以说是关注“公共领域”话题吧。在这里,讨论“流派”、“思潮”,都是为了阐释某个时代的精神状况,从而实现不同的个体之间(乃至民族之间)的精神认同,而不是对某个作家个人才能的奖赏。至于某些学者所选的诗歌例证不够典型,那是他个人的趣味和眼光问题,跟流派、文学史没有关系。一个流派中,当然包含了许多水平参差不齐的诗人,假如你跟他们并列感到不舒服,那没有办法,文学史还是要的,不可能全是单个儿诗人的评传。你就算是做点贡献嘛。

2

当代诗歌没有市场。这正是当代诗歌创作越来越边缘化的原因,或者说也是当代诗歌的宿命。因此,当代诗歌与市场的关系,是一个无需讨论的伪问题。但该文作者还是硬着头皮上了。在谈到诗歌与市场的问题时,他混淆了当代诗人的诗歌创作、学者的诗歌研究与普通人对“诗歌”的需求问题,逻辑混乱。他提到了几种现象,一是儿童背古诗。这不是很好的事情吗?从小就学诗,不学诗无以言嘛 (与文章后面说“古典主义总是阳春白雪,不畅销”恰恰相反)。国家相关部门要求儿童必须能背诵70首古代诗歌,这是继承古典遗产,跟当代诗歌创作无关。可惜的是,儿童都背古诗,而不是当代诗。二是“情书抄用”,指的是年轻人抄诗歌中的漂亮句子放到情书中,那也是一种普通人的需求,没有什么好指责的。更何况这种老土方式不知是哪辈子的事情,是作者那种年龄的人当年干的事情。现在的年轻人谈恋爱不会用诗歌里面的句子。三是“蹩脚理论家的引用”,说他们“拧干了诗歌中的情感”“情感,这是诗歌中的眼泪、血液和汗水!”云云。这种现象或许有吧,但说明了什么问题呢?难道要求“蹩脚理论家”在写理论文章的时候也去感情用事,也去抒情吗?诗歌研究关注的不是“情感”,而是不同时代人情感方式的变化,以及不同时代诗人表达情感的言语方式的规律和差别。这种陈述方式是有一点干巴,不可能在理论文章中抒情、发嗲、哭泣、流血流汗。

在谈了“情感”之后,作者接着为诗人开出了创作的秘方——悟性。我不知道这个悟性是什么东西。干什么工作不需要悟性呢?不仅仅是写诗,学外语、学木匠、学偷盗都需要悟性。更有意思的是,作者笔头一转,又说——“不讲悟性不行,讲过头了也不行”,并认为试图搞一个折中,就像在菜市场还价一样。

作者还为自己的一个发现欣喜不已——“将现实生活材料清除病毒后变成人类共享文件”,这也是一个似是而非的比喻,听着像一个杀毒软件商的广告似的。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杀毒软件商与黑客是镜像关系、共生关系,就像法官与罪犯、自由与禁忌是共生关系一样。这就是生活和时代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诗歌不去力图表现这种复杂性,而是试图“洁身自好”,那是什么诗歌?尽管作者做了一大堆解释,试图将问题拉到语言层面来,但始终没有回来。

类似于这样逻辑不清、意义含混、不着边际的议论到处都是,不想一一再提了。如果是写诗,你还可以用“朦胧诗”、“蒙太奇思维”来搪塞一下。现在我们面对的是一篇议论文,总不能凭个人一时兴起,像说梦一样吧。

3

最后,我还想涉及一下该文后面一段中关于“再提诗歌的作用——变速器”的观点。俄罗斯诗人布罗茨基有一个非常精辟的观点,他认为,诗人就是能够通过词语、韵脚,直接抵达前人未曾达到、甚至连他自己也不曾奢望的境地的人。诗人之所以写诗,是因为诗歌是“认识宇宙的加速器”,“一旦体验了这种加速度,你就不可能克制再次体验它的愿望”,并产生对这种具有加速器效果的语言的依赖感,就像瘾君子倚赖毒品和烈酒一样。这就是诗人。意思是说,诗歌语言应该具有一种非凡的穿透生活的能力。比方说用一只手握住一根竹签去穿羊肉,必须通过加速度来产生力度,将散乱的、变化无常的生活碎片,一下子就穿起来,一个不敢奢望的境地才会出现。这对诗歌语言来说,是一个很高的要求。

该文作者却认为,历史中的生活太慢了,文学(诗歌)就要鼓动一下,让它加速(它举了战争和社会变革为例)。当社会生活太快了,文学就要故意减速,慢下来,所以要“变速”。这不是故意较劲儿吗?何况文学(诗歌)没有、也不应该有这么大的能耐。这种观点带有浓郁的“庸俗唯物主义”色彩,将诗歌和语言捆绑在社会生活的历史形态上,“悟性”也太不够了。更重要的是,面对火热的生活,作者采用了随便“变速”的方法,故意离开大部队,临阵脱逃。我由此感到纳闷的是,既然这样,像作者在文章中特别强调的那些诗歌要素——“情感”、“眼泪”、“汗水”、“热血”从哪里来呢?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时代诗歌网首页 » 诗观纵横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1页,共1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版权所有 © 时代诗歌网络公司 《时代诗刊》编辑部 《网络诗人》编辑部 Copyright © The Poetry Times, Inc. (English)
     名誉站长:诗阳   友情链接   诗刊首页